从出生到小学三四年级,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是优秀的、聪明的。起码在智力方面,每位父母都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笨。可事实却是这样:同一首诗,有的人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出来,而有的人就是读它个几十遍,还是会漏掉几个字;同一道数学题,有的人只要稍稍点拨就能做出,而有的人即使老师讲了三五遍,再出还会做错。每个人在学习方面是有差异的!承认吧!我们的孩子在学习方面确实比别人差!瞧,自己不也是一样嘛!在工作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人确实能力比我们强。
对于自己,也就认命了!但对于孩子,绝不能认输。成绩不好我们会归咎于孩子的学习习惯,譬如上课不认真,走神,好动,看题不仔细,数字看错、看反,没有及时复习等等。我很想从生理的角度来知道,这些是否跟孩子先天因素有关?
智商不够,时间来凑。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总是可以追得上吧!既然在学校没学好,那就报个班,学两遍。我看过很多家长和孩子,每到休息节假日东奔西走,这家学完换那家,吃饭都在车里解决,不然赶不上下一场。早上6点起床背书,晚上10点仍埋头在作业堆里。
他们牺牲了自己休息娱乐时间去学习。一般情况下,只要精力花到了,成绩还是看得见的。可到了初三、高中以后,会有70%以上的学生觉得力不从心,内心及其渴望学好,上课也很认真,可成绩总不尽人意。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内心产生挫败感。
我们痛苦,是因为不承认自己比别人差,所以总是逼迫自己做能力以外的事。要想减轻痛苦,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承认并且接受自己,然后再找对策,才有超越的可能。
而同样的学法,同等的努力程度,强恒强,弱恒弱。想要超越别人,则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而不能一味地靠时间堆积,寄希望于弯道超车。要想数学学得好,就用数学家的方式。物理,用物理学家的方式。化学,用化学学家的方式。记忆量少,直接、高效。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