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蓄势教育 吴伟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成绩斐然,一派新气象,唯独中小学教学老气横秋,垄断依然,没有活力,被学生、家长和社会诟病,缺少新时代的气息。

中小学教学必须改革,帮助学生形成智慧学习习惯,摒弃记忆学习习惯,提高应试效率和成绩,推动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应该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双向选择,学生想跟谁学就跟谁学,可以在网上学,也可以在课堂上学。应试效率高了,成绩好了,就能压缩应试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运动场,在自然或社会中,德、智、体全面发展,迎合文明社会的期待。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要点:一、什么是思维;二、学习的本质;三、考试中我们与状元的差异。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可以定义新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形式,让教学更有效率,更适合学生快乐学习,使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1998年,我们开始了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课题研究,教授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以学生为本,从思维语言特征、学习语言特征、学科语言特征入手,比较普通学生和成绩优异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生理反应,依历次考试成绩(包括期中期末、小升初、中高考)的结果进行教学的设计和调整,使教学模式逐渐高效、系统、完整和成熟,形成了以应试学科语言为轴心的、不同于当下学校教学习惯的教学模式,让数以千计参与教学改革的中小学生受益,在小升初、中高考中获得了好成绩,且学习的过程相对轻松和愉快。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学生来时的成绩几乎都是中等或中等偏下,有的甚至“很差”,他们在新教学法营造的环境中,经过一年、两年、四五年的训练,应试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一个小“奇迹”可以津津乐道:安徽宿松县的一个中考学生,学校模拟考试七科成绩只有260多分,任课老师认为他不可能考上高中了,说:你自己想办法吧,去哪都行。学生父母不放弃,将孩子送到我们这里,这时离中考只有40几天了。40天的“恶补”,中考七科成绩是578分,考上了“花中”(县重点)。

速成固然好,但依据我们的教学结果统计,绝大多数的学生改变学习习惯需要半年,成绩腾飞还要半年或半年以上,所以我们的教学一般为一年或一年以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自身的规律,需要一段时间,但一年能改变一个学生,这个结果已经足够令人神往了。当一些来时中等成绩的学生中考跟你学,取得了好成绩(有些人单科成绩是满分,如数学),考上了向往的重点高中,又再跟你学三年,考上了心怡的大学,你的心情是不是充满了成就感,任其飞翔。

二十年来,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中小学教学理念和形式的创新,我们K12全科指导。我小学指导数语英、初中数理化语英等、高中数理化语英等,让学生用同一理念和形式学习,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设计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推出了“语言说”教学理论,称为“自然思维教学法”,08年出了《思维轨迹》一书(北京出版社出版)。  

在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小学的教学尤其重要(人之初),如果因为教学使学生形成了记忆学习习惯(刷题过度),那么大多数学生到了初高中会非常痛苦,应试成绩大幅度下降,不少人还出现了单科不及格的情况,这种状况基于人性的“懒惰”,是生理现象,人为主观不能控制,刻苦努力也难以解决。能不能说小学教学需要优先改革呢?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呢?小学生不宜刷太多的题,以小学数学为例。我们测算:至少一半的小学生一星期学两个小时数学足矣,如果他们在考试中还能得到90多分,很可能就是“智慧学习”,因为考试中会有大量的题是他们未做过的,可以避免让他们用“记题型”方式解决问题。记忆学习靠“题型”,拼的是记忆天赋;智慧学习靠“规则”,拼的是学习能力。教学的目的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呢?话多无益,来点“干货”。我们推出了创新的网上《小学奥数及数学》视频课程,供想学好数学的小学生和家长分享。今年我们还要分享《高中数学》网上课程。

改革创新威力巨大,人类文明的进步均是创新所为,中小学教学亦如此。改革路上有难点,例如需要时间让大家认识、转变、尝试和接受;例如一些在职老师和一些机构,让补习的学生在平时的考试前先做一些即将考试的题目,虚假推高“考试成绩”,但中高考的题他们事先搞不到,学生那时没考好,就说他们“没发挥”,借以蒙混过关。其实平时考试后只要家长问问补习过的学生有多少道题考前刚做过就真相大白。

说真话,做好事,二十年弹指一挥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