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训至臻,千锤百炼。
古人认为小孩子的初始状态基本一样,后来的差异由后天的学习环境决定。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时是兴高采烈的。再看一下低年级小学生的成绩,超过90分的比比皆是,“性相近”也。
然而,进入初中以后许多学生的考试成绩开始下降,有的学生下降的幅度很大,“习相远”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经过二十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得到结论:考试成绩大幅下降是学生在小学学习时形成了记忆学习的习惯,学习内容多了,他们“记不住”了,考试成绩自然下降。因此,记忆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的陷阱。
诚然,学习是从记忆开始的,也离不开记忆,但每个学生的“记忆天赋”不同,有“记忆动态饱和”的生理表现。“记忆动态饱和”的含义是任何人都存在“记忆”极限,有的学生在初中出现了记忆极限,有的在高中,甚至在大学出现。
为什么小学生会形成记忆学习的习惯呢?记忆是人的本能,只要记忆要求不是很高,所有的人都会不经意地使用记忆天赋。但是,当记忆要求高了以后,记忆的生理痛苦就会凸显出来,甚至可以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许多学生是因为无法忍受记忆痛苦而厌恶学习的,这是最糟糕的状态。记忆学习的形成主要与小学的教学形式有关。我们的结论是:小学教学的“语言环境”偏离导致了小学生掉入记忆学习的陷阱。以数学为例,授课老师的教学要点应该是营造数学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接受数学语言。但是如果授课老师过度使用“生活语言”解释“数学语言”,又采用“题海战术”,就会形成语言环境偏差,促使学生掉进记忆学习的陷阱,时间一长,自然形成记忆学习的习惯。习惯一旦形成难以改变,学生以后的学习就会艰难和痛苦,考试成绩掉下去就不奇怪了。
我们主张“智慧学习”。“智慧学习”靠“规则”,而“记忆学习”靠“题型”。因为“规则”的量远远少于“题型”的量,则学生的记忆负担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痛苦会缓解很多,就有学习的积极性,考试成绩能低吗?回避记忆学习,促进智慧学习,授课老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形式,但愿老师能这样做。
怎么能知道小学生形成了记忆学习的习惯了呢?我们设计了量化标准。以数学学习为例:如果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超过两个小时才能在考试中得到90分以上的成绩,那么他就有“记忆学习”的嫌疑。小学生的家长可以依此标准测试自己的孩子,以便早发现,早解决,不要等到中高考时后悔不迭。理论上说,小学生不宜做过量的习题,这样很可能“封闭”他们的“天性”,而记忆学习具有封闭性。用时少,做题少,还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只有“智慧学习”才能实现。小学生的家长应该参与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智慧学习”之路。在小学阶段,家长的选择胜于学生的努力。
现在,依据我们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已经有了创新的教学课程,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智慧学习”习惯。小学生通过学习,自我感受乐趣,将来赢在中高考。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