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小学,赢在高考
作者:吴伟
数据显示:小学生每周学数学用时超过两小时才能在考试(期中期末)获得九十以上的分数,那么他的数学能力不足以支撑高中数学的学习,高考数学成绩偏低非常有可能(80%以上的可能性)。这个数据量化地表明,超过了两个小时,小学生很可能是靠记忆来学习数学,而不是“智慧”地学习数学,他们没有感觉到数学逻辑的威力,考试成绩具有欺骗性,存在假象成分。
众所周知,数学追求效率,效率依靠逻辑,逻辑是规律的具象表现。所以,学数学重点是逻辑,逻辑未学好,数学能力很难有本质的提高。怎么来衡量逻辑能力呢?换一个角度,用时间来评估,不失为一个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小学生的家长可以评估自己孩子的学习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有很多家长都纳闷:“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很好呀,次次考试都在九十分以上(满分100),怎么到了中学就不行了呢?甚至出现了不及格。”家长慌了,带着孩子四处“补课”,一对一、N对一、授课老师家,一会来这补,一会去那补,焦虑万分,结果如何呢?家长心知肚明,学生心知肚明。无奈之下,一些学生铤而走险(不怪他们,因为他们不知情,是受害者),居然在考试之前狂做对应的考题(他们是从哪里弄得的,不言而喻),自欺欺人,家长(为了面子)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请问:能事先弄到中考题和高考题吗?建议:学生家长在每次考试后问问自己的孩子,“考试中有多少道题是事先做过的(但愿孩子说真话)?”说真话难,听真话亦难,但只有真话才能救赎。教育是天下大事,容不得虚假,否则后患无穷,高考上付出代价是必须的。
如何解决问题呢?追根溯源,不要到了高考付出代价后才觉醒。全社会都在吐槽现行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努力,很辛苦,结果还不令人满意。现行的教学理念应该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在教学内容较少时,刻苦记忆(多用时间),反复记忆(题海),“辉煌”至极,奉为神灵。但是,时代变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多了多少,学生的记忆“天赋”(记忆量是有限的)不再支持(记不住了),这就是现实。结论:如果对学生的记忆要求超过了记忆极限(每个人都有记忆极限),那么无论学生如何努力,无论什么老师授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有惊喜(本质的提高)。即现行的教学模式极难让落后的学生逆袭。记忆“天赋”(天赋就是天赋,人为难以更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高考成绩)。
痛定思痛,创新教学模式刻不容缓。创新不是修修补补,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论证,走出泥潭,步入快车道。有人认为:老师课上“详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这事是真的吗?从结果论,不太真。首先,什么状况算是理解?理解可以量化吗?(不能量化就难以操作)是先“理解”再做事?还是先做事,再理解?没“理解”可以做事吗?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如何界定理解?学生考试成绩有问题,就说他没理解知识,搞得学生不停地问“我怎么才算理解?”老师“无言”以对,学生一脸无助,可怜兮兮。
高考内容增多(以前大学的内容放在了中学,出现在高考中)已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年教学模式都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学生遭罪,家长痛苦,老师无奈。有很多家长说“当年我上学时没有这么费劲,一定是现在的学生不努力。”今非昔比,理解学生吧,他们“吃奶”的力都用上了。
新教学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减少记忆量,迎合学生的记忆天赋,缓解他们的学习痛苦,使他们爱上学习。记忆是学习的痛苦之源,来自生理反应,是不能回避的生理现象,人为难以克服。应该看到,小学学的内容相对比较少,大多数学生的的记忆天赋在充足的时间(一周两小时以上)帮助下可以支撑他们的小学数学学习,只是有“智慧”学习和“强记”学习之分,需要学生家长甄别,不要被“假象”蒙蔽,耽误了孩子。直接学习“前人”的思想和手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记忆量。学数学就直接学习数学家的思想,没必要学习授课老师的思想。同理,授课老师应该向学生直接展示数学家的思想和手法,避免流露自己的所谓“理解”和喜好,为学生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不能误人子弟。因为有先入为主之说,所以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左右着他们的发展。
小学生的家长要参与孩子的学习,通过参与为自己的孩子找到成功之路。爱孩子,就去帮助他。始于小学,赢在高考。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