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伟
中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为了应试都使用“题海战术”。那么“题海战术”究竟是帮助了学生?还是伤害了学生?这是一个大问题,必须搞清楚。
“物极必反”和“熟能生巧”,孰是孰非?显然没有绝对的答案,但一定有相对的答案。某些条件下“物极必反”成立,而某些条件下“熟能生巧”成立。那就来看看条件吧。
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熟能生巧”适用于简单或影响因素少的事情,例如:流水线上的某道工序,一个工人工作几年可以“熟能生巧”。但是,如果是几十工序,一个工人都能熟练操作吗?所以,面对中高考这样内容众多且复杂(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的系统工程而言,“熟能生巧”应该是悖论。
“题海战术”寄希望于“熟能生巧”,是一厢情愿,是悖论的延伸。学生不是机器,他们的记忆是生理反应的结果,是有极限的。当对学生的要求超出了生理极限,就会给他们带来伤害,泯灭他们的天性,扭曲他们的人格。例如,很多学生面对考题时,第一反应是这道题以前做过没有?想着投机取巧,一旦意识到是未做过的题型,就心里开始发慌,本能地认为自己不会。这说明他们生理上厌倦了,不思进取了,懒惰了,僵化了。他们变聪明了吗?显然“题海战术”会误人子弟。
当然,适量的做题还是必须的,只是不能过量,不是做的越多,成绩就越好,要有度的限制。老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控制这个“度”,这是老师工作的难点,有多少老师做到了呢?
旧的理念过时了,旧的教学方式过时了。教学要创新,要用新理念替代旧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替代旧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立足于学生的生理能力,不能胡来,特别是不能成为摧残学生的工具。
学习是人的复杂生理过程,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复杂的事情要复杂解决,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小学、初中、高中是学生形成有效率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容不得失误。学生家长要负起责任,参与其中,用自己的阅历为自己的孩子找到合适的老师,让孩子真正变聪明。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