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理念:

教学,老师要不断调整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而且学起来不困难。同时老师还应多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策略,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感化,有的需要强化,有的需要冷却等等。

 

蓄势理念:

首先非常认同你的理念,“兴趣”的确会对学习成绩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兴趣”从何而来?是由老师带来的,还是学科本身提供的呢?

 

谈到兴趣,我们不妨以游戏为例,为什么游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游戏中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简单、重复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嘛!“你永远不知道你的队友几岁!”这句话直接反应出游戏的操作门槛低。

 

同时游戏里对所有的行为都有及时的反馈,如:得新装备、加分、升级等。游戏设计者着重运用以上两点成功引起人的兴趣。

 

试想,如果把游戏内容全部换成初高中知识,而做任务就是完成一套测试题,还有多少人对这种“游戏”感兴趣呢?恐怕是寥寥无几吧!

 

 

就学习而言,任何一门课程最开始都是简单的,贴近生活的。由于它操作简单并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较容易产生兴趣。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具体的内容被抽象出来,学科理论逐步高于生活,操作起来也并不像起初那么容易,这个时候的兴趣从何而来呢?

 

仿照游戏,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第一要素是所作的事情必须在能力范围以内。

学生会做题,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获得荣誉感,他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反之如果不会做,得不到高分,对学科也不会有什么信心和兴趣。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调整授课模式是非常赞同的,遵循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可是以人的什么条件为本呢?情绪?当然不能以情绪为基准,情绪是不断变化的。进一步深究,应以相对来说变化不大的“人的生理能力”为基准。

 

我们相信现在人的智力水平和二十年前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因为人类进化是缓慢的),但为什么父母那一代觉得学习挺简单,而现在看孩子学习这么费劲呢?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现在中学生所学知识量较二十年前已明显增加,知识量已增加,但仍延用着原有的教学理念(学生多记忆,多做题)。当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即在学生生理承受范围以内,这样操作是可行的。而当对学生的要求超出他所承受范围,就会出现目前的状况——学起来困难、学不会、学不下去!

 

走新路必须穿新鞋,旧的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学习要求了,所以教学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