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教育 吴伟

二十年前 年轻力壮的老师打了十三岁的弱小学生,二十年后年轻气盛的“学生”暴力回敬了暮年的老师,诠释了“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有人支持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可以打;有人支持学生,认为老师暴打学生后,学生可以有样学样地打回去。法律说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

“教不严,师之惰。”古人如是说,其中的“严”包括对学生的打与骂。“老师打学生是为学生好,学生应该感激涕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州官放火,百姓点灯。”但是,现代法律不认可古人的共识。打人犯法,老师如此,学生亦如此。

师生如父子过时了,而师生如朋友应该是文明社会的标配,即“亦师亦友”是趋势。老师怎么做学生的朋友呢?显然学生从师必须获益,身心愉快。“极限施压”的教学理念和形式很难成为“亦师亦友”的支撑,原因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如果应试成绩再上不去,“朋友”一定没得做,“亦师亦友”成为笑谈,师生矛盾会积累和递增,“二十年后的悲剧”可能重演。

中小学教学必须改革,用新理念和形式替代“极限施压”,帮助学生“智慧学习”,而不是“刷题记忆学习”。这样“记忆”的痛苦就会缓解,应试效率和成绩就会提高。学生高兴了,家长高兴了,社会高兴了,快乐学习成为现实,“亦师亦友”还不成立吗?学生成绩好,就有成就感,就愿意学习,他们一定会追着老师交“朋友”,尊敬老师,感谢老师,唯老师马首是瞻。二十年后师生相聚,把酒言欢,这样的视频放到网上,一个个好汉,一枚枚淑女,催人泪下。

我们倡导中小学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新理念和新形式的实施,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应试成绩节节攀升。谁是老师?谁是学生?都是老师,都是学生,“亦师亦友”,换了人间。

创新改变了结果。

有没有打过学生的老师吗?请出来走走,为你们点赞;

有没有被老师打过的学生吗?请出来走走,为你们鼓掌。

抛砖引玉,欢迎一起讨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