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伟
小学老师说:“你怎么这么笨,我都讲三遍了,还学不会?”学生一脸茫然。
初中老师说:“你在小学是怎么学的,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讲四遍了,怎么还学不会?”学生惭愧无语。
高中老师说:“这个知识点是初中的,怎么能不会,你初中白上了?”学生委屈地低下了头。
这类现象暴露了一个大问题:小初高的教学出现了脱节。教学出现脱节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给他们制造诸多的困难,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绝不容忽视。教学脱节是什么原因呢?是当下的教学理念过时了。由于教学理念的过时,学校老师在教学中有了不一致,使他们的教学做了许多“无用功”,效率大打折扣。可以说:绝大多数老师是负责任的,想教好学生,无奈受教学理念的束缚,让他们的教学形式落伍,只好心有余,发发牢骚。如果我们说“中小学老师授课的本质问题是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源”,也许一点也不为过。这是不是涉及面过宽,其实不宽,只要肯花时间研究和实践就会一目了然。
新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取代旧的教学理念,这是历史的规律,无人可以阻挡。我们经过二十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科,小升初、中高考,跟踪学生一至五年),得到问题的症结:老师营造的“学科语言”环境的不真和不善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记忆天赋的差异)。思维是靠“语言”进行的,所以“语言”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不是不能解题,而是把题目看错了或没看懂(对语言的反应错误),如果纠正错误(给点提示),他们就能做出很多题。因此,绝不是“知识点”的问题,所以在“知识点”上下功夫应该是徒劳的(很多老师都在反复讲解“知识点”)。
那么怎样“营造”学科语言环境呢?这就要考验授课老师的水平了(教学理念和语言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科语言多来自“西方”(近500年的科学史鲜有中国人的痕迹),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逻辑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语言”有差异,这就需要中国老师引导和纠正(中国人适应中文逻辑,熟悉生活类语言)。如果中国老师用中国人的语言思维习惯授课,就如同在中国由中国老师教授英语,效率能高吗(90%的中国学生学了10年英语还不能自如使用,由此可见一斑)?有人说:如果你的理论是对的,那老师不就错了吗?我说:依学生的成绩论对错吧!
逻辑上说,小学老师的授课起了重要作用。小学生是“人之初”,容易“先入为主”,他们的思维逻辑倾向于“中文生活类语言”,小学老师的工作是引导、纠正“语言”偏差,如果没做好,学生就会听不懂课,做不出题,形成记忆学习的习惯(非智慧学习),记忆学习(记题型)靠“记忆天赋”,90%的学生不能靠记忆学习应付小升初、中高考。如果形成了“记忆学习”习惯,很难改变,因为“记忆学习”可以“偷懒”。所以,我们创新地设计了标准小学奥数和数学线上教程(网络学习是未来趋势),让小学生沉浸在“数学语言”中(跟数学家学数学),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分享,取得进步。
初高中的老师也要营造“学科语言”环境,使得整个学习过程保持一致性,这样自然就不用抱怨了。我们知道问题所在,就有了解决办法,相信80%的中小学生会高兴和受益,学业有成。不过,学生能否成功依赖家长的选择,可以认为家长的适时选择优于学生的努力。
欢迎学生、家长和老师参与,共同推动教学改革。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