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伟

社会上一些议论甚嚣尘上,主张弱化甚至取消应试(中高考),认为应试是中小学学生的噩梦,折磨他们的身心,焦虑全社会,一时间应试似乎成了洪水猛兽,过街老鼠。取消应试如何?高考恢复之前的教训历历在目,一代人的惨烈代价。主观评价学生的能力(自主招生)如何?目前社会层面没有支撑的信誉,也许多年后可行。

考试的作用古今都有定论,无需讨论。应试的特征是有标准答案,客观、公平、简洁,优点多多。如此的好事遭到“吐槽”,狐狸心态?但“狐狸”多了许多,事情变复杂,一定另有说法。记忆学习习惯导致学生的生理痛苦是应试失去“魅力”的原因

记忆是人的天赋,最容易的事情。记忆内容少的时候,是享受;记忆内容多的时候,是痛苦的代名词。人的记忆会出现“动态饱和”,有“极限”,不适合大规模学习。二十年前风光无限的学习模式捉襟见肘,屡试不爽的“题海”战术灵光不在。誓师大会举行了,“军事化”用上了,“一对一”祭出了,“六小时睡眠”兑现了,“劳动模范”当选了,一地鸡毛。“刻苦努力就一定如何”成了假命题,剩下难受与失望、焦虑与无奈、暴躁与戒尺。如此这般,应试成了“替罪羊”。

难道“一条道走到黑”吗?“呵呵。”

中小学教学改革开放是“阳光大道”改革就是指出当下教学的错误,设计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帮助学生摒弃难当大任的记忆学习习惯,形成智慧学习习惯,解决应试问题,提高应试效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应试,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运动场,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自然或社会中。开放就是双向选择,引进竞争机制,帮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小目标:50%的“俗人”赶上5%的“学霸”,一决高低。创新教学结果:60%的小学生学奥数闲庭信步;五年级学生接触初中物理一年能与初三学生PK(将要进行六年级学生与高中学生物理学习比较测试);70%的初高中学生的成绩平均提高15%;小学数学课程上线,初高中的随后上线。线上教学即将成为潮流,完成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公平化。

二十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寻找原因(教学语言环境偏差),创新教学模式,分享进步的喜悦,智慧学习的春天不远了。应试是教育体系的基石,能动吗?